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运用,大数据给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国家间竞争焦点也已从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的争夺转到了对数据的争夺。审计机关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的部署,认真落实署党组关于推进大数据审计的工作要求,积极抓好大数据审计的人才队伍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做到“三个积极把握”,推动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积极把握党中央实施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主动顺势而为,谋划好大数据审计
大数据审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大数据高度重视。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视察中科院时强调,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017年1月,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至2020年)》正式印发实施。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保障数据安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和改善人民生活。在中央积极推动下,我国的大数据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产业数据资源整合、特别是政府部门数据资源整合进展显著,“数字政府”建设明显加快,梳理政务流程,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政务资源云共享、云处理,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智慧型政府等方面工作有序推进。随着被审计对象及审计事项载体的重大变化,大数据审计已成为我国国家审计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大数据对国家审计带来的冲击是世界性、全方位的,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审计机关在大数据审计方面均做出积极应对。有的利用政府数据的透明度、可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便利,组建审计机关内部由多行业专家组成的大数据分析团队,利用各种大数据挖掘技术开展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或者网页数据挖掘,甚至通过论坛言论挖掘某些违法行为等;有的利用全数据统计分析,拟定结构化模型,借助特定审计分析技术,科学识别评估审计风险,高效获取审计证据,提炼出靶向明确的审计报告类成果,高效整合审计资源,大大提升审计效率。
在这种背景下,实施大数据审计不仅是我国审计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审计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审计机关要在积极促进国家大数据战略各项决策部署精神落到实处的同时,积极借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东风,理清大数据审计的思路,根据所在环境特点、项目特征、内容特性,探索大数据审计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高效精准优势。
积极把握大数据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主动转变思维,深入推进大数据审计
随着大数据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运用,大数据越来越呈现出数据量大和连接范围广两个本质特征。对于前者,大数据表现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和Veracity(真实性)等5个方面特性。对于后者,主要体现各行业数据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随着归集的数据资源越来越多,对人类行为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大数据审计将对传统审计模式产生更大突破,需要审计人员积极树立跨界综合思维,综合运用各领域数据,在对被审计对象行为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更多大数据分析技术方法(Multi-method),针对更多被审计主体或对象(Multi-object),通过被审计对象或者审计事项间更多要素或维度分析(Multi-factor),寻找主体间更多关联关系(Multi-relationship),实现更多审计目标(Multi-target)的“5M”审计要求。这也是大数据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的典型特征。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实现全覆盖”的要求。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需要我们在审计理念、审计方法上不断创新。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另一方面,多年来,人手少、任务重是审计机关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解决这一问题,出路是科技强审,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随着人们对大数据审计认识的不断深入,审计将从依赖抽样分析转变到全样本分析、从追求数据精确优先转变到追求利用数据效率优先、从追求因果关系转变到注重寻找相关关系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处理好因果与相关、部分与整体、已知与未知、必然与偶然、精确与模糊等五对关系。即,审计思维模式要从传统的重点关注因果、部分、已知、必然及精确等要素逐渐转变到关注大数据环境下的相关、整体、未知、偶然和模糊等要素。审计人员要积极树立大数据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动态、多元化数据的快速处理,对审计对象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轮廓特性画像,促进发现在人脑智力范围内无法分析察觉的深层次问题。
积极把握大数据审计对国家审计传统作业模式带来的深刻变革,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做好相应配套建设
大数据发展对传统审计作业模式的全过程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审计组织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由于受制于获取信息资源渠道,传统审计更注重现场审计。在大数据审计环境下,审计组通过“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组织方式,充分利用平时获得的大量信息资源,通过审前数据分析,筛选出问题疑点清单,待审计进场后,可按事前准备好的审计任务清单实施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精准审计。由于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时间划分发生重大变化,数据归集及分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导致审计组的人力等资源配备也将发生改变,数据分析人员在审计组中的比重及作用也将日益凸显。
二是对审计证据审理带来的影响。法规审理过程实际是检验审计取证主体、形式、内容、手段和程序是否合法的回溯过程。在传统审计模式下,摆在审理人员面前的证据普遍以“物”的方式呈现,是审理人员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给人以存在感;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员提交给审理人员的证据可能是一堆代码及庞大的数据资源,审计结论性东西只是一片小小的纸质载体。如何审理大量以数字方式存在的审计证据将极大考验审理人员的能力。如何规范电子取证行为、如何保障电子数据本身准确、如何有效保障利用数据证明审计结论过程的准确性,在证伪时又是如何举证等等,都将是审理时需要考量的内容。因此,大数据环境下的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法律法规,还须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工具,否则将陷入无法审理的尴尬境地。
三是对审计人员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数据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审计业务经验,还要树立大数据审计思维,并熟练掌握包括数据获取技术、数据集成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的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善于将前台的现场审计和后台的分析研究两大工作有机结合,借助后台的事前分析研究和即时动态互动,来提高现场审计检查的效率。(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分党组书记、特派员 章轲)
来源:中国审计报
责任编辑:李云玲